为什么在疫情期间有人提出“疫苗已经研制成功、发明了特效药等等”会有那么多人为之鼓噪传播……这里面除了期望渴望或造谣传谣的问题外,说到底,还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搞清楚科学与科研的区别,才容易把鸡毛当令箭,将未验证的研究过程或者是阶段性成果误当成是已验证的科学规律或者理论。
科学(Science)是名词,从词源上讲Science源于cut(切割),是指区分已知与未知,已知的为科学范畴。英国人认为科学是能够直接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具有高度的逻辑严密性的实证知识体系。德国人认为科学是指人们对事务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一切体系化的知识都属于该范畴。
广义的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其对象是客观事物,内容是系统化、形式化的科学理论。科学的关键词是“学”,是人类已经积累的经过验证或者证实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是物质与其存在形式的关系,主要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来验证其存在规律的诸多理论系统。如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已知的知识体系。
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为了探索未知,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研的关键词在“研”,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过程。
自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科研探索不断深入,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手段与方法不断创新,科学和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空前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科学知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即便有人因为宗教信仰或者迷信对于科学还有所怀疑,却也不能否认自己已经享受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便利,而大部分人对于科学、科学家的态度则是尊敬和崇拜。因此,不少专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或者发表的论文就被民众当成了金科玉律,才会出现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科学规律、科学知识的验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研实践证明,大部分阶段性成果属于尝试性质,而且限定条件很多,往往并非最终有效,因此我们对待刚刚出炉的科研成果也要抱有一种科学的态度,科研人员不要故意隐瞒成果实现的限定条件,记者不要故意夸大科研成果的作用,自媒体也不要为了宣扬自我价值观瞎忽悠。
当然不同学科的验证时间也是不同的,比如数学,验证的速度会非常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宣称自己解决了折磨了数学界三个多世纪的费马大定理,他只需要在1993年6月在剑桥大学的一个学术会议上说明自己的论证过程即可,在一个黑板上都能解决。之后,怀尔斯的证明被分成6个部分分别由6位数学家审查,其中由第三部分关于欧拉系的构造被查出有严重缺陷,怀尔斯又于隔年改进了自己证明并获得了数学界共同体的承认,至此费马大定理得证。
而医学、药学的验证则相对复杂一些,一种前所未有的疾病从发现确认到临床、针对性药物都会有较长的周期,而药物从研制到临床试验再到正式上市则需要经过临床前研究、实验、临床试验审批、试验、新药上市审批、上市后研究等一系列程序,研发一款新药耗费10年时间左右的时间很正常,像疫情期间研制新冠疫苗即便进入加急程序,也必须要经受伦理、动物、人体试验的等阶段验证才行。
基础科学研究,尤其是理论物理学的验证往往不能一蹴而就,甚至有可能非常漫长。比如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直到百年之后才被LIGO成功探测,往往需要科技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实现。